不論是現在的總裝機量,還是未來到2020年或者是更遠的一個長期發展目標,光伏都是被當作一個助力電源來發展的,按這種理念去發展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。因為光伏發電規模還比較小的時候,它的一些電力系統電能質量監測儀并網性能的指標,對電網到底有什么樣的影響,并沒有深入的去研究。
但是當光伏發電發展成為一種主力電源的時候,會發現光伏自身一些并網技術的問題,包括了它的資源波動性,發電的隨機性,以及在發電電量預測準確性等方面各種各樣的問題。光伏發電在電力系統中的角色已經從無足輕重變為舉足輕重,為了降低光伏對電網運行的影響,需要其在電壓的故障穿越能力、運行適應性、功率控制能力等方面對電網運行起到支撐作用,而這也是對我們大電源提出的要求。
這個要求不只是針對于光伏發電來提的,在常規電源發展上,包括對于火電、水電也都有同樣的要求,這也是一視同仁,因為光伏發電規模變大了,就要有大的擔當。準確的電網運行方式計算是電網運行方式決策的基礎。由于無光伏電站的準確模型,在進行電網運行方式計算時,通常采用等值的替代模型來進行計算,而等值的替代模型不能客觀準確反應光伏電站的運行狀況。
隨著裝機容量的增加,計算誤差越來越來,將直接影響電網運行方式決策,給電網運行經濟性帶來重大影響。對于光伏發電的有效消納目前采用"一刀切"的調控方式來開展,對電站缺乏有效的發電能力等級評價體系,對待發電性能優異的"電源"和發電性能較差的"劣質電源"沒有區別對待,給發電企業積極提升發電質量帶來消極影響。